(相關資料圖)
距今超過4萬年的資陽濛溪河遺址新發現帶來新驚喜。1月11日,記者從資陽濛溪河遺址考古發掘專家座談會上獲悉,在對該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時,除發現石核、石片等常見石器外,還發現牛、犀牛、鹿等動物化石,并發現較多的植物類遺存,甚至還包括疑似骨器和木器等。專家認為,濛溪河遺址對重新認識“資陽人”和研究四川盆地舊石器時代古人類生計模式、古環境地貌等學術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上世紀50年代,成渝鐵路修建至資陽時,發現一塊古人類化石,這就是“資陽人”頭骨。經初步測年,頭骨距今約3.5萬年。作為新中國成立后發現的第一顆頭骨化石,“資陽人”頭骨化石的發現引起世界關注。就在“資陽人”頭骨化石發現70年后,年代更久遠的濛溪河遺址在資陽被發現。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該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時,出土了各類石制品和動物化石近千件。尤其遺址還發現疑似骨器和木器,這在舊石器遺址中并不多見。通過初步的碳十四測年,濛溪河遺址年代超過4萬年。
專家認為,濛溪河遺址的學術價值非常重大,它彌補了這個區域和這個時段的重要空白。濛溪河遺址距“資陽人”遺址直線距離僅35公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高星表示,“要搞清楚‘資陽人’的前世今生,濛溪河遺址的發掘研究是一個開端和重大突破。”濛溪河遺址出土的石器、骨器、木器等豐富的考古材料,顯示出強烈的文化和區域特點,“濛溪河石器原料缺乏,當地基巖是疏松的砂巖,無法做成工具,遠古人類發揮聰明才智,使用硅化木、骨器和木器作為工具,顯示出為適應本地環境資源條件,在獲取工具資源上所體現出的智慧。”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王幼平表示,濛溪河遺址是國內舊石器遺址中展示人和環境關系方面最清楚、最系統、全要素的遺址之一,對還原遠古人類的生活提供了一個鮮活場景,“這種全要素非常少見。”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張家富認為,濛溪河遺址是一個研究古環境的教科書式的重要遺址,“它對古氣候研究也提供了寶貴資料。”(記者 吳曉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