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新華網廣州4月5日電(李幸子)重大交通事故、電動自行車電池爆炸、學生野泳溺水、地震洪水……安全事故、自然災害,這些看似離自己很遠的危險,其實隨時可能發生。廣州市應急管理局副局長詹少卿表示,事發前的大眾安全意識和自救技能很重要,加之事發后的有效應急機制,合力將事故影響降到最低。
廣州市應急管理局副局長詹少卿。新華網發
急中生智?不如事先有智!詹少卿表示,在突發事件發生之前,實際上是在“防”的方面做工作,縱觀所有突發事件的發生,大眾的安全意識是很關鍵的。他舉例說:“如果大家都知道,把電動自行車的電池拿回家充電會引起火災,還會連累鄰居,就不會犯不知道的錯誤,可以避免火災的發生。”
為此,廣州應急管理局采取立體式宣傳應急知識科普,提高群眾安全意識,推出安全科普小劇場《急智過人》、專家訪談節目《應急專家面對面》等專欄,從傳統媒體到新媒體,照顧到不同年齡層人群,實現應急文化的廣覆蓋。
在詹少卿看來,除了大眾的安全意識需要提高和加強外,自救互救的能力也應提高。“水淺淹死人不是玩笑話。為什么只到大腿的水池還能讓人嗆水窒息呢?因為他摔倒后驚慌失措,站不起來。如果事先演練過,沉著冷靜,也許自己就站起來了。”
滅火器、救生圈的使用方法,電梯被困如何處理,粉塵爆炸如何處理……災難不會事先彩排,做對才能有活著離開的機會。自救互救技能的提升,可以減少事故發生或將事故影響降低,為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財產負責。“大多數突發事件的應急救援是靠自救互救的。”詹少卿說。
針對企業安全生產方面,詹少卿介紹,每位負責人都要定期參加培訓和考試,持證上崗。但合格者也不是一勞永逸,還要定期參加培訓,更新應急知識,提高安全意識。“開設培訓班可以讓企業負責人保持對這個行業安全知識的更新,或者了解新的事故案例,常學常新。”
事發前的“防”是一方面,事發后的應急救援同樣重要。廣州市增城區派潭鎮是全國森林防滅火工作規范化管理試點之一。詹少卿介紹,派潭鎮擁有村級森林防滅火的應急救援的隊伍、規范化應急制度和無人機等救援裝備。
詹少卿說:“在重要時段及傳統節日,還有專門的人網格值守,做到守住山、看住人、護住林。一旦發生火情,打通森防應急‘天地線’,省、市、區、鎮、村五級應急數字集群通信和多點視頻會議‘一鍵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