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原標題:我省加大汾河等水源地水流生態保護補償力度
4月11日,記者了解到,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日前出臺的《關于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到2025年,我省基本完善與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相適應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同時,加大汾河、桑干河、滹沱河等重要飲用水水源地的水流生態保護補償力度。
開展水流生態保護補償。針對汾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沁河等河流源頭區和汾河水庫等重要飲用水水源地開展水流生態保護補償,開展巖溶大泉生態補償機制研究,明確省市縣三級水源地保護清單,實施永定河上游、太行山、黃河多沙粗沙、伏牛山中條山國家級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水流生態保護補償,加大對汾河、大清河、桑干河等重要河湖的水流生態保護補償力度,做好蓄滯洪區水流生態保護補償工作。
加強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探索公益林差異化補償機制,引入生態保護紅線作為補償因素,按保護等級制定公益林生態效益分級補償機制,提高劃入生態保護紅線范圍公益林的補償標準,突出重點補償,實行分級保護。
推進草原生態保護補償。落實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逐步將全省納入生態保護紅線的草原列入生態保護補償范圍,全面落實禁牧休牧輪牧和草畜平衡制度,鞏固封山禁牧成果,通過草原生態保護修復改良等措施,促使草原生態環境健康穩定逐年向好,推動草食畜牧業形成集約化、舍飼化、良種化的高效養殖模式,不斷提升草原依法保護與科學利用水平。
完善濕地生態效益補償。繼續在國家濕地公園范圍內實施濕地生態效益補償。統籌考慮生態保護紅線范圍、重要濕地、國家濕地公園的規模及保護管理成效,確定補償分配因素及權重,對省級以上重要濕地、國家濕地公園等重點生態功能區的濕地開展生態保護補償。
此外,開展耕地生態保護補償。完善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生態治理補貼制度,對在地下水漏斗區、受污染耕地區、生態嚴重退化地區、采煤沉陷區實施耕地輪作休耕的農民給予資金補助。完善耕地保護補償機制,因地制宜推廣保護性耕作,健全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記者 薛建英)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