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沈陽1月18日電(記者王炳坤、于也童、武江民)春節臨近,作為東北人團圓家宴的一道“硬菜”,蠶蛹持續熱銷。記者近日來到遼寧省西豐縣房木鎮德隆村,推開家家戶戶的割蛹房,里面“呲呲”的旋刀割繭聲不絕于耳。村民們忙著去殼、挑揀、包裝……一顆顆新鮮活泛的蠶蛹,就從這里被送往東北多地。
(資料圖)
“你瞧這一顆顆小活物,雖然有的人不敢吃,卻是高蛋白、高營養,加上口感獨特,成為咱東北人逢年過節的‘硬菜’。”48歲村民王敏手戴套袖,腰纏圍裙,端坐在割蛹臺前向記者介紹。
德隆村村民正在割蛹臺前忙碌。(新華社記者武江民攝)
在有著“柞蠶之鄉”美譽的遼寧省西豐縣,德隆村是遠近聞名的蠶蛹集散地。近年來隨著幾名年輕人回鄉創業,借助電商平臺將這一鮮活農產品直接賣到千家萬戶,為村里打開了一條致富新路。
4年前,“95后”姑娘遲月回村創業,跟著表哥郭恒辦起了蠶蛹廠。沒多久遲月就發現,村里70余個養蠶戶都是作坊式經營,加工好的蠶蛹一筐筐批發賣給了經紀人,不僅價格低,賣最遠也不過鐵嶺、沈陽等周邊城市。
2021年,遲月與一家知名電商企業對接,經層層審核,將自家蠶蛹擺在了“美團優選”平臺。沒想到線上的訂單源源不斷,千家萬戶的直接下單,一下子撬動了銷售規模。
德隆村的蠶蛹在網絡電商平臺上售賣。(受訪者供圖)
“去年一個冬天就賣出蠶蛹150多噸,貨值近千萬元,成為村里妥妥的‘銷售冠軍’,”遲月興奮地說,今年的行情比去年還要好,“全村很多人加工的蠶蛹,都交給我們來銷售?!?/p>
小小一只柞蠶,從夏天人們往上放幼蠶,到秋天從柞樹上收大繭,就是其生長過程。“收獲的大繭可以在0到4攝氏度的環境中長時間保存?!边t月介紹,每次孵化時,繭殼內裝有像毛毛蟲一樣成蠶的大繭需連續7天加溫至27攝氏度,繭殼內的成蠶才會變成蠶蛹?!扒靶┠?,人們將繭殼用于抽絲制衣,做蠶絲被,更加注重大繭的工業價值?!边t月說,現在隨著煮蠶蛹、炒蠶蛹、烤蠶蛹等美食流行,柞蠶的食用價值更加凸顯。
德隆村夏季放養幼蠶,秋季收獲大繭。(受訪者供圖)
好銷路拉動產業升級,也催生出蠶蛹加工更多“新玩法”。一年前,遲月和表哥投資20多萬元,建起一間“組裝式蠶蛹冷藏庫”,通過智能調節孵化溫度,加溫培育出價格更高的優質蠶蛹。許多村民有樣學樣,建起的蠶蛹冷藏庫越來越多,村里由此多出不少“新職業”。
90后楊柳是一名“蠶蛹質檢員”,每次入庫前,她會逐盒拿起蠶蛹,檢查蠶蛹氣室是否為白色,白色氣室則代表蠶蛹鮮活。00后的楊羽惠是一名“蠶蛹溫控師”。“每次孵化時,溫度和時間都要控制到位,”楊羽惠說,如果孵化時間過長,或溫度過高,繭殼內的蠶蛹就可能變成蛾子飛出來。
在德隆村,幾乎人人都是“噶蛹者”,干的活就是將成熟后的蠶蛹從繭殼中割出來。王敏就是“噶蛹”能手,只見她手拿割繭旋刀,對準繭蛹輕輕一擰一拽,一顆紅彤彤、圓滾滾的“蛹寶寶”就露出頭來。“平均1.2秒就能割一個蛹,每天能割6000余個。”王敏邊干活邊說,春節前3個月大伙比著干,平均每人收入能有2萬余元。
小小蠶蛹支起了山村的富裕生活。德隆村黨支部書記楊啟強說,過去一到冬天農閑時,村民們都開始“貓冬”,“現在村里很少有閑人喝小酒、打麻將,大伙‘噶蛹’掙錢,一直忙活到年根底。”
坐在熱氣騰騰的割蛹房,遲月和郭恒樂呵呵地拿出手機,向記者展示他們的“兔年”計劃。“與電商平臺合作后,我們已經在沈陽、長春、哈爾濱三個省會城市建起了蠶蛹二級加工和分裝倉庫,新的一年將向山東、河北省延伸?!惫阏f,另外他們還為蠶蛹申請了注冊商標,讓打出名氣的土特產品牌,帶動村里人日子越過越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