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市鐵西區近年規劃的70萬平方米工業遺產區,已開發利用約45萬平方米。借助工業遺產保護開發,“東方魯爾”正向萊茵河畔看齊,努力培育文創產業集群。
(相關資料圖)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于也童?編輯覃柳笛
沈陽市奉天工場平臺式融合工業園(楊青/攝)
“來,幫我拍一張!”
位于沈陽市鐵西區的奉天工場內,哈爾濱姑娘蔣一彤在一幅名為《請勿溫柔道晚安》的攝影作品前擺好姿勢,等待朋友幫她拍一張打卡照。
蔣一彤打卡的“2022·沈陽國際在地影像藝術節”于2022年12月28日在奉天工場啟幕,數千張充滿藝術感的國內外攝影佳作亮相于此,吸引了大量游客。精彩動聽的現場演出、充滿創意的各式展覽、售賣各色好物的小店……疫情防控措施持續優化后,有“東方魯爾”之稱的沈陽市鐵西區恢復了往日的人氣,特色的工業旅游資源吸引了大量游客。
德國萊茵河畔,世界著名老工業區魯爾區憑借文化創意產業成功轉型;遼河平原的沈陽市鐵西區,也正在進行著相似的蝶變,向“新鐵西”邁進。塵封著一段段輝煌歷史的老工業區,正逐步被拉回現實世界,在“脫胎換骨”后,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工業遺產“活”起來,帶動新產業、新業態火起來。截至目前,鐵西區規上文化企業達42家,企業凈增增速位列沈陽市前茅;在建文化產業項目13個,總投資19.5億元。
打開“隱秘的偉大”
“它剛剛生產出來時,廠子里沸騰的場景、工友們激動的心情,至今仍歷歷在目。” 88歲的沈陽第一機床廠退休職工張貴卿,輕輕撫摸著陳放在中國工業博物館展館內的一臺車床,講述著這位“老朋友”的前世今生。“這是主軸箱,這是刀架,這叫卡盤……這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生產的第一臺普通車床。”張貴卿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一五”計劃期間,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沈陽第一機床廠從零開始摸索,短短兩年就研制成功第一臺普通車床并實現量產。如今,這臺車床成了“講述者”,向來中國工業博物館參觀的人們,無聲地述說著那段創業歷史。
新中國第一枚金屬國徽、第一個鑄造用機械手、第一個自主研發的管模……走進中國工業博物館,映入人們眼簾的是一個又一個新中國工業史上的第一,它們涌動著沈陽這座工業城市的血脈,濃縮著中國工業發展歷史,閃耀著時代的光輝。
中國工業博物館位于沈陽市鐵西區衛工北街,占地面積5.1萬平方米,擁有館藏品1.3萬余件,定級文物300余件,是一座工業題材的綜合性博物館。近期,文化和旅游部發出公告,中國工業博物館被確定為國家工業旅游示范基地。
漫步于中國工業博物館,最引人注目的是由沈陽鑄造廠舊址改建而成的鑄造館。這里最大程度保留著原貌,約30米高的鑄造車間內滿是斑駁,巨大的沖天爐被架在半空中,保持著“一傾如注”的姿態。沖天爐之上,陽光越過滿是銹跡的窗框,灑在交錯的鋼鐵軌道上。
“沈陽鑄造廠參與并見證了新中國的工業建設。”中國工業博物館研究室主任王彤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憑借不怕吃苦、勇于創造的精神,沈陽鑄造廠為新中國工業建設制造了上萬種鑄件,為機床、冶金等領域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中國工業博物館館長王榮巍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與沈陽鑄造廠類似,在老工業區鐵西區,大批工業廠區因搬遷、關停、閑置,成為工業銹帶。正在轉型升級的鐵西區認識到,老舊廠房、車間鐫刻的歷史記憶、蘊藏的人文精神,應該也能夠給城市更新升級注入新的靈魂。
“復活”工業遺產成了老工業區的新任務。
2011年,沈陽鑄造廠歷史最悠久的一車間被完整保留下來,后在原址擴建中國工業博物館。2012年,沈陽重型機器廠老廠房率先被改造成1905文化創意園。2017年,冶修二分廠老廠區被整體出讓,規劃建設奉天工場文創園。2019年,通過引入社會資本,沈陽紅梅味精廠遺留的辦公樓和老車間被改造成紅梅文創園。此后,奉天記憶、鐵西夢工場等文創園區也投入運營。
據介紹,沈陽市鐵西區近年規劃的70萬平方米工業遺產區,已開發利用約45萬平方米。借助工業遺產保護開發,“東方魯爾”正向萊茵河畔看齊,努力培育文創產業集群。
中國工業博物館鑄造館內場景(受訪者供圖)
重塑“詩與遠方”
在沈陽市鐵西區,總有大批年輕人相聚在紅梅文創園的“原料庫Live House”,把自己從忙碌的工作中暫時抽離,同臺上的表演者一起,享受音樂的節奏和心理的放松。
對許多年輕人而言,這個演出空間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曾是紅梅味精廠的原料庫房。“外表是橫平豎直的老廠區,里面卻別有洞天,樂隊在這里演奏搖滾樂,這種反差很酷,誰家廚房還沒用過幾包紅梅味精呢?”“00后”沈陽女孩王梓軒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沈陽紅梅文創園位于鐵西區北三西路與衛工北街交口處,掛著黃銅色“紅梅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字樣的老廠門矗立于此,背后是按修舊如舊要求改造的廠區。
如今,這里成了文創基地。進入廠區,右手邊就是一間“味覺博物館”,館內介紹著香料的歷史。廠區內的寫字間聚集著創業、就業的年輕人,發酵廠房改建的發酵藝術中心展示著各類藝術作品……
“原料庫位于整個廠區的東南角,始建于1939年,建筑本身的‘六折山墻’代表著當年味精廠大量儲存原料的空間,代表著生產力和能量。而今天的原料庫,吸引著文化新能量,開啟了豐富多彩的文化之旅。如今,我們的室內音樂現場每年引入音樂類演出多達300余場,這里已成為沈陽地區最具活力的音樂空間之一。”沈陽紅梅文創園總經理孫明君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從生產味道到感知生活,紅梅文創園是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的一個縮影。在沈陽市鐵西區,圍繞著中國工業博物館,散布著由1905文化創意園、奉天工場、奉天記憶文創園等多個由工業遺產改造而成的文化創意產業園。漫步其中,舊與新是這些工業遺產活化的共同特色。
孫明君介紹,紅梅文創園在建設工程中,一直遵循最低程度干擾、最大程度修繕的原則,通過立面和重點保護空間的修復,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始風貌,使建筑煥發出新的生機。“施工中,我們盡量使用原有工藝,保留使用原舊構件,充分發揮工業遺產自帶的文化記憶,輔以開發新的特色功能,重塑工業遺產的‘詩與遠方’”。
如今在沈陽,每到傍晚,年輕人三三兩兩相聚各個文創園,有的在景觀旁拍照打卡,上傳到自己的社交主頁;有的相約網紅小酒館,舉杯小酌,談人生、談理想;還有的一起去看展、聽脫口秀,沉浸在藝術中放松自我。
當下的年輕人正逐漸成為消費市場的主力軍,文化消費、工業旅游已是熱門關鍵詞。一個個兼具歷史、文化氣息的老建筑、老地標,正成為年輕人創業的新載體。
自2019年被揭牌為“全國創業孵化示范基地”后,沈陽1905文化創意園受到文創從業者的青睞,音樂人、戲劇人、設計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到這里逐夢、圓夢。這里每年舉行的“犀牛市集”“1905國際當代戲劇節”及其他藝術展覽項目,已成為極富流量效應和文化影響力的品牌IP,吸引著眾多國內外優秀文創資源走進沈陽,推動著藝術生活方式對城市的影響力。
“我的‘小芝社’創立后第一次露面,就是在犀牛市集上。當時在市集上,我真實地感受到工業和藝術結合的美妙氛圍,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立刻決定把實體店開在這里。”沈陽1905文化創意園內的文創店“小芝社”創始人十三說。
游客在沈陽中國工業博物館參觀游覽(姚劍鋒/攝)
破解同質與單一
如今,各地積極開發工業遺產,“塵封的輝煌”已從過去的建設“困難戶”,轉變為產業發展的新興熱點。但《瞭望東方周刊》也發現,工業遺產在改造開發過程中,仍面臨一些困難,如工業用地轉換為商業、科研、多功能等不同性質用地存在阻礙,項目定位雷同,同質化競爭現象嚴重等。面對這些共性問題,“新鐵西”不斷探索自己的解題思路。
“要深挖工業遺產中的文化元素,才能最大程度激活產業發展動力。”中國工業博物館提升改造工作專班執行組長李景祥說,“我們的工業遺產改造為文創、文博場所,就是要把這里的歷史展示給全中國、甚至全世界,眼界必須放大。”
中國工業博物館于2012年5月18日世界博物館日開館,距今已有10多年歷史。據悉,其將迎來全面的升級改造。“改造后的博物館對工業文化的展示將更為全面,比如原有的機床館將被改造為重大裝備館,展覽的內涵和外延都將擴大。”李景祥說。
鐵西區現運營文化產業園區(基地)7處,這些文創園各有特色,并在發展中不斷以文化賦能,放大工業文旅產業發展的邊際價值。
如在“工業文化+創意”方面,沈陽1905文化創意園搭建了犀牛長街、“無邊界舞臺”、“重型”故事會等十余項文化創意場景;在“工業文化+公共服務”方面,奉天工場以沉浸式活動為脈絡,舉辦《英雄城市——大廠紀》沉浸式環境戲劇等10余個體驗項目;在“工業文化+城市會客廳”方面,中國工業博物館先后舉辦沈陽鐵西城市更新與城市復興中國工業博物館片區規劃發布、第五屆“王者榮耀”全國大賽東北大區決賽、連續4年舉辦中國定制旗袍藝術大賞等多項活動。
工業遺產的活化不是簡單“重生”,而是一種產業,要延續這些文創園、博物館的生命力,必須持續植入新興產業資源,形成全新產業格局,著力打造產業聚集高地,推進工業遺址“文創范兒”的改造轉化。
沈陽市鐵西區文化旅游和廣播電視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鐵西區正積極謀劃重點項目,強化文化產業全員招商,建立鐵西區文化產業項目儲備制度;建立在建文化產業項目庫、儲備文化產業項目庫,對全區文化產業項目進行實時跟進、動態管理。另外,推行“項目管家”服務模式,與文旅、商務、發改、項目辦及各街道聯動,提供全審批流程、全生命周期的管家式服務。
“工業遺產的‘脫胎換骨’滿足了人們對公共文化的多樣化需求,是城市更新和文脈傳承的一種新途徑。老工業基地要利用好豐富的工業遺產,挖掘百年工業文化,將工業文化元素融入產業發展、注入城市建設,打造功能與情景交融的城市文化新地標,打造工業旅游新線路。”沈陽市鐵西區委書記郭忠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