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沈陽2月15日電(唐曉瑭)2020年1月17日,沈陽·中關村智能制造創新中心啟動運營。
歷經三年的發展,這里匯聚了126家企業、26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9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1家遼股交掛牌企業、4家規上企業,為區域加快轉型升級、引育壯大新動能提供有力支撐。
聚焦科技創新 打造高標準創新平臺
(資料圖片)
農信互聯遼寧事業部總經理王兆輝展示豬聯網實時運行平臺。新華網 唐曉瑭攝
依靠信息技術與AI智能相結合的手段搭建的豬聯網實時運行平臺,不僅可以讓養殖戶實時監測客戶養豬場的情況,還可以進行精準智能飼喂和免疫防護等。同時,還能根據往年的同期數據,以及前一年的物料儲備等情況,預測今年各個時期的市場行情變化。
據了解,通過使用遼寧農信數據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系統,至少能為養殖戶降低60%的人力成本?!爸悄芗映忠涣C椎揭粔K肉的蛻變,一人輕松飼養百頭豬?!睋摴矩撠熑送跽纵x介紹,便捷的操控及智能的監測,解放了不少“新農人”的勞動力。
位于沈陽·中關村智能制造創新中心10樓的遼寧農信數據科技有限公司是獨角獸企業——北京農信互聯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在沈陽設立的東北區域總部。遼寧農信于2020年12月30日入駐沈陽·中關村創新中心,圍繞東北的生豬上下游企業做養豬場管理、交易、金融服務等,立志用互聯網改變農業。2022年該公司營業收入近兩億元,員工總數突破40人,在東北會員客戶153家,涉農企業超千家,覆蓋服務百萬涉農人群。
在京沈對口合作深入推進的大背景下,沈陽市鐵西區與北京中關村共同規劃建設沈陽·中關村項目。三年來,沈陽·中關村發揮中關村信息谷公司多年來構建創新生態體系的經驗,與鐵西區政府深度融合、創新機制,著力聚焦“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醫療健康、科技服務”等產業領域,如今已累計服務企業2500余家,聚集世界500強法國源訊、獨角獸企業農信互聯、“帶土移植”項目乾承機械等科技型企業126個,其中,科技型中小企業26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9家,遼股交掛牌企業11家,規上企業4家。
提升服務效能 打通企業服務“最后一公里”
乾承機械科技(沈陽)有限公司工作人員使用智能6軸接觸式測量臂對零件尺寸進行測量。新華網 唐曉瑭攝
“直徑25.388毫米,偏差-0.002毫米,規定尺寸25.390毫米,偏差在允許范圍內,該零件合格?!痹谖挥谏蜿枴ぶ嘘P村智能制造創新中心12樓的乾承機械科技(沈陽)有限公司內,工作人員正在展示由該公司研發的智能6軸接觸式測量臂。
無需挪動大型設備,僅需將機械測量臂的測頭觸碰待測零件的固定點位,即可獲取測量體的直徑、3D距離、標準偏差、最小/最大偏差等信息,從而判斷所測零件是否合格。
乾承機械科技(沈陽)有限公司工作人員使用智能6軸接觸式測量臂對零件尺寸進行測量。新華網 唐曉瑭攝
目前,該機械臂已應用于汽車行業、航空航天、工程機械、機械加工,新能源行業和教育行業等領域,已為沈鼓集團、北方重工等大型企業提供測量解決方案,為企業節約資金30%-40%不等。
談起創業經歷,該公司創始人徐天成十分感謝沈陽·中關村和鐵西區政府對自己的幫扶?!肮救笨蛻簦麄兙蛶臀覀儗悠髽I;我們缺資金,就幫我們爭取免息或低費率的貸款和資金。”在中關村的資源和政策支持下,乾承機械科技(沈陽)有限公司的營業額由2021年的160萬元,逆勢增長為2022年的600萬元;辦公面積也從最初的30平方米擴張為200平方米;2021年,該公司成功在遼寧股權交易中心掛牌。
沈陽·中關村項目以“一中心、一基地、一園區、多組團”為支撐,全面推進產業發展、空間規劃、政策支持、體制機制、金融服務、服務配套等“六大協同”,合力構建立足沈陽、面向遼寧、輻射東北的“最中關村”創新生態體系。
創新永無止境,開放共創未來。歷經三年發展,沈陽·中關村智能制造創新中心在科創企業服務、科技資源導入、創新生態打造等方面充分貢獻“中關村”力量,鏈接京沈兩地創新服務機構60余家,舉辦品牌論壇、京沈匯等創新活動200余場。京沈匯-企業成長訓練營、項目路演吧、創新中國行等活動成為品牌,讓創業者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北京中關村的創新資源和創業指導。
“2023年,我們將繼續優選京沈兩地投資機構、高校院所、頭部企業的專業人士,加大‘普惠服務+精準服務’力度,建立科學的企業成長培育計劃,在引育壯大新動能上實現新突破。”沈陽中關村信息谷科技服務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史玉珠表示。